出海考察|张应春:中国制造企业为什么出海?怎么出海?
|导读
自2018年以来,制造业掀起了一股“出海”热。朗欧企管创始人张应春发现,从传统制造业的海外品牌代工到国内头部企业直接在海外兴业建厂,越来越多中国制造业加入国家化阵营。但对大多数传统制造业而言,出海是机遇还是陷阱,很多企业主是忐忑的。
为充分了解企业出海面临的问题与瓶颈,切实帮助企业出海,这些年张应春老师多次带领企业家团队到东南亚国家、日本、德国等进行实地考察,也经常跟已经在海外投资兴业的制造型企业家深度交流。恰逢今年9月,张应春老师又到东南亚进行了一次实地探访,关于中国制造型企业出海的机遇与挑战,他有一些新的收获和感受。因此,张应春老师结合过去的探访经验,在这里一并和大家做个分享,也欢迎大家一起来探讨。
张应春老师从“为什么要出海”“出海要做哪些准备”“出海要注意什么事项”这三个问题出发,提出他的一些看法和建议,供大家参考。
一、张应春:制造型企业为什么要出海?
我们制造型企业出海,特别是去东南亚投资兴业,几乎已经成为企业家的一种浪潮。对此,张应春老师把这样一个浪潮称之为:中国制造型企业老板第一次全球化战略的实验。换句话说,这是我们中国制造型企业第一次这么抱团出海。究其背后的原因,张应春老师认为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来分析和探讨。
【张应春老师讲述1】
原因1:全球化运营的思维
我们原来这些做制造行业的老板,大都是OEM或ODM出身,所以,他们的企业多为来料加工型企业,只需要抓管理、关注效率以及关注成本就可以了。但是,现在随着制造业的全球化转移,我们的制造型企业老板仅仅考虑效率、成本是远远不够的,你还需要在战略和经营层面上下功夫。所以,我经常说:“不去观世界,何来世界观?不走出去,家就是你的世界;走出去,世界就是你的家。”针对这个现状,作为企业老板或管理者,首先要有全球化运营的思维。这也是我们要通过出海去提升、去认知到的一点。
原因2:摆脱“长臂管辖”的问题
从2018年中美贸易战开始,欧美技术脱钩,装配工厂外移。在这个大背景下,加上两三年的疫情围困,今年企业出海的需求变得尤为强烈。这样做的目的,其实是为了摆脱“长臂管辖”的问题。
原因3:满足客户要求和用户需求
我们很多做配套的企业,如主机厂商、品牌商,已经在东南亚建设工厂了,那么,作为供应链上的企业,或作为配套的企业,也要跟着客户走。这就叫满足客户要求和用户的需求。
用户需求现在也在发生转变,它需要我们的服务本土化,需要我们的售后能够及时跟上,希望我们的交货期能够越来越短。我用一句话来总结:近客户做配套,近用户做服务。
原因4:关税和配额问题
配额的问题现在几乎不是问题,但是关税是一个问题。当下,我们要学会从全球化的角度去看待关税的问题。
2019年的时候,《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》在美国生效,同样是在2019年,越南和欧盟正式签署了《越南与欧盟自由贸易协定》(EVFTA),这就意味着我们从越南出口到欧美这些国家的关税几乎为零。这个对我们企业的建设成本影响是很大的。
原因5:环境资源成本
环境资源成本,包括土地成本、人工成本、环保成本等。很多时候,我们会把税收、人工成本放在第一位,但我把它放在了第四、第五位。因为税收是会变化的。比如,两免三减半、三免三减半等优惠政策,企业就可以相应地减少应缴纳的企业所得税等,那五年、十年以后呢?这个税收政策可能就发生变化了。
在东南亚,土地成本也并没有优势,确实在“蹭蹭”往上涨。我在越南了解到一个好的园区工业土地费用,折合人民币大概是70万元/亩,其实,这跟我们中国很多工业园区的价格是差不多的。人工成本这一块,拿员工工资来举例,虽然费用较低,人均大概是300美元,折合人民币大约2,000多块钱,但他们的劳动效率、劳动技能等各个方面,远没有我们中国工人那么熟练,而且他们的工资水平也是在逐步增长的。
图:张应春带领企业家在越南考察、分享
所以,我们出海更重要的是看全球化运营的思维、“长臂管辖”的问题、客户要求和用户需求、关税的问题。我们要按照这个顺序来思考,如果你的企业没有这些需求,何必要出海呢?这也是我们作为企业老板,要冷静考虑的问题。
二、张应春:中国企业出海前要做好哪些准备?
中国制造型企业想出海,想去东南亚发展,在出海前要做哪些准备呢?经过这些年张应春老师带团队出海,实地探访,也和很多企业家进行深度交流,他给大家总结出了一些要点,供大家参考。
【张应春老师讲述2】
要点1:实地调研考察:看机会、看政策、看产业、看行业、看伙伴
虽然我前面讲了很多企业出海的原因,但你的企业是不是一定要出海,出海到哪里,怎么出海,等等,这些都是需要根据你的企业实际情况来决定的。所以,企业在决定出海之前,只从网上、从别的企业那里了解情况,是远远不够的,必须要自己去实地调研考察。
正如伟大领袖毛主席说的:“调查就像‘十月怀胎’,解决问题就像‘一朝分娩’。调查就是解决问题。”你要解决企业出海的问题,企业老板就要带着高管,到东南亚,到越南,到柬埔寨,到印度尼西亚,到马来西亚,到泰国,到缅甸,等等,亲身去看,去听,去想。那么,到底看些什么呢?我们当然也不能盲目去看,要有重点地看。
我的经验是看机会、看政策、看产业、看行业、看伙伴。我们去实地考察一下,看一看到底跟你这个行业有没有一些相关性,有些什么样的机会,有一些什么样的政策,它的市场容量是多少,这个行业在那边的发展现状是怎么样的,你所从事的这个产业在当地这个国家有没有发展前景,你的伙伴有没有在那边做得比较好的,你所需的供应链在当地是不是成熟的,等等。
图:张应春参加中柬政企交流会、中越商业交流会
要点2:全球化合规体系的建设:企业、产品、供应链、法律法规
我们一定要注重合规体系的建设,这是我们企业出海必须要提前做的工作。比如,我们的专利技术,我们的行业相对应要求的一些认证,对当地法律法规的了解,对当地财税政策的了解,等等,这都是我们在出海之前需要考虑的。就专利技术而言,你不仅要注重自己工厂的专利技术的审核,还得注重你的供应链企业的专利技术的审核。
像很多年以前,我们中国的制造型企业老板去德国汉诺威参加工业展览,几乎每年都有因为专利问题被带走了的。有些老板就觉得很冤,认为自己的专利技术没有问题。那为什么被带走了呢?因为你的供应商送过来配套生产的东西,有侵权的行为。
图:张应春带团队到德国汉诺威博览会考察
其实这就是告诉我们,要想出海,必须在合规体系的建设,而且是国际化的合规体系的建设上面下功夫,提前做好准备。
要点3:全球化人才的储备:运营、技术、营销、管理
企业出海就意味着,未来你的企业不只是在中国的各地区办公,也会在其他国家办公,如果你储备好全球化人才,而是让核心员工今天去这里,明天去那里,就会增加企业成本,也不利于人才的稳定与发展。所以,这个时候你就要注重全球化的人才储备、全球化的人才培养,主要包括运营人才、技术人才、营销人才以及管理人才。
要点4:全球化供应链的储备
作为制造型企业,你一定是有上下游供应链的。也许有的供应链很长,有的供应链很短,但不管它是长还是短,我们都要关注供应链的链路是不是齐备的。
比如,很多供应链度比较长的企业在越南建厂一般会考虑越南的首都河内,为什么呢?因为河内离广东比较近。而那些供应链比较短的企业,尤其是能够独立生产的企业,则往往在越南的胡志明市,虽然离广东远一点,但是那边很多配套相对河内来说,要成熟一点。比如,你的企业是做纺织的,供应链相对没有那么长,那你就可以选择到柬埔寨、泰国建厂。如果你是消费品企业,那就更加侧重于消费市场,就可以选择有庞大的人口基数的国家,比如印度尼西亚。
所以,我们要根据自身所处的行业、企业,认真思考整个供应链的储备。
三、张应春:中国企业出海有哪些注意事项?
接下来我们来聊一聊企业出海的注意事项。张应春老师在这里给大家总结了5个注意事项。当然,这些注意事项同样不是空穴来风,而是张应春老师和很多已经出海投资兴业的企业家交流出来的,也是这些年张应春老师去各个国家实地走访总结出来的,所以讲出来供大家参考。
【张应春老师讲述3】
注意事项1:企业出海比产品出海更重要
我们很多企业一谈到要全球化,指的就是把在中国做得好的一个产品卖到海外,或者把它转移到东南亚某一个国家去生产,以节省成本,然后再用更低的成本把它卖出去。
其实,产品是要因地制宜的。我发现,在朗欧咨询的客户当中,有一些制造型企业转移到东南亚以后,总想着把国内某些卖得好的产品复制到东南亚去,或者出口到欧美市场,到了后面发现,国内的王牌产品未必适应海外市场。因此,在海外就要注重做本地市场的产品,要因地制宜地研发,因地制宜地设计,因地制宜地生产,只有这样,才能够满足当地消费者的需求。
如果你只是产品出海,那就是把你在国内做的事,拿到国外去再做一个“中国+1”的问题。虽然“中国+1”是基础,但我觉得更重要的是,我们要向“落地生根的思维”转变。
我们中国人经常讲落叶归根、故土难离,但从企业运营和全球化运营的角度来看,我们要从“落叶归根”的思维向“落地生根”的思维转变。因为如果你真正想在一个国家或地区运营好你的企业,那么你要做的是企业的名片,而不是某一个产品的名片。当然,这意味着对我们企业老板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。
图:张应春带企业家在柬埔寨参观纺织厂
注意事项2:组织能力出海比团队出海更重要
这几年,我发现有些企业出去以后会走进一个误区,即团队出海。不管是优秀的团队,还是表现不怎么好的团队,统统弄到海外去。很多已经在海外兴业的企业,他们的路径一开始也是这样子的。但最后这些老板跟我说:“应春老师,我其实走了一段弯路,本来我们只要派几个高管出海就可以了,我们更需要的是技术能力出海、制造能力出海。我们的团队要本地化,我们的管理团队,特别是中基层一定要本地化。”为什么呢?因为只有本地人最懂本地的市场和文化,所以本地化的团队可以更快更高效地开展业务。
那么,怎么本地化呢?你可能会说:“一开始过去,我们谁也不认识啊。”其实,我们是可以做一些前期工作的。比如,当你的高管或核心团队被派过去以后,就可以在那边把人力资源运营起来,然后招一部分人到你国内的企业来培训,等培训好了以后,再送他们过去开工。一般来说,我们在拿到地皮之前,在你计划对外投资之前,就要把相关的人才储备、人才的培养做起来。
注意事项3:管理能力出海比渠道出海更重要
第3个出海的注意事项是管理能力出海,而不是渠道出海。关于这一点我想强调的是,我们的管理也要跟上,这是很多急匆匆出海的企业容易忽略的一点。
我们到一个国家开办企业,不是简简单单地做一个渠道。我经常说,我们国内有十几亿人口,消费市场庞大,如果你的生意在这么大的市场都做不好,那你到东南亚国家就能把生意做好吗?我觉得未必。其实,我们得反思一些本质的问题,如果你的企业是处于这种情况,出海也是没有必要的。
我们总的指导思想是什么呢?是保存量做增量。你必须得保好我们国内的存量,然后在国外做增量。比如,我们可以把汽车相关的产业放在墨西哥。墨西哥拥有比较完整且多样化的工业体系,其中汽车工业是墨西哥最大的制造业部门,而墨西哥在汽车产业经验和技术积累是很丰富的。如果我们出海到墨西哥,可以得到技术支持和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帮助,同时还能拓展海外市场。所以,墨西哥投资建厂,不是让你放弃国内市场或国内企业,而是为了做增量。
你一定要记住是管理出海,而不仅仅是渠道出海。当然,这也不是说渠道不要出海,不是说我们出去就不做渠道,但是记住那只是增量,不要影响我们的存量部分。
注意事项4:园区的选择和配套比成本更重要
对于企业来说,选择一个合适的工业园区,出海投资算是成功了一半。而一个好的园区,一定是有相应配套的。
前几天,我们到东南亚实地探访,去了越南、柬埔寨很多园区调研。我们发现,这些园区的税收政策,都是各个园区自己去跟政府谈的,等谈好以后,入驻到园区的企业才能享受到这些几免几减半的税收政策。所以,企业出海以后,我是不太建议你单独自己去建设一家企业。
我比较希望的是我们的企业能够抱团出海。在异国他乡,语言、文化都与我们国内有差异,会出现一些意料不到的问题,这个时候就需要我们抱团,这样才能够解决一些实实在在的问题。比如,海外很多地方的水、电、气、道路等基础设施不完善,可能连水都是不够用的,这跟我们国内相对完善的基础设施是有差异的。所以,在东南亚国家,你会发现很多园区都有自己配套的发电厂、污水处理厂、自来水厂,等等。那么,你要是在这些地方投资建厂,你就需要抱团解决,你一个人去做这些配套的成本是很高的,大家拧在一起,才有配置这些资源的能力,这样才能够保证我们企业在当地的正常运营。
注意事项5:设备的先进和服务比价格更重要
有些企业到东南亚地区建设工厂,总会产生一个误区,即认为东南亚很多地区相对中国要落后一些,所以只需要把中国淘汰的设备搬过去使用就行了,而且还不失先进。这个就大错特错了!实际上,真正不好的或者旧的设备,我们宁可把它放在国内使用,因为方便维修,方便你用熟练的产业工人来保证它的效率。所以,如果我们到东南亚这些国家建厂,反而要为工厂匹配最好的设备、最新的设备,因为这样你就能节省很多保养和维修的成本。你想想,比如在越南,你就算是把工厂建在河内,来回也要一天时间吧,至少服务商过去还有个签证的问题。
其次,我们在选择设备供应商的时候,包括所有的产线需要用到的东西,一定要记住还有一个本地服务的要求。比如,日本企业销售设备有一个特点,它除了要跟你签订一个购买协议以外,还会签订一个服务协议。这个服务协议只要这个设备卖给你,哪怕它的企业今年停产了,可能在10年以内,仍然会保证有备件供买方维修。这个就很值得我们学习借鉴。我们到东南亚投资新厂以后,不仅仅要跟我们的设备厂商签购买协议,还要跟我们的设备厂商签订服务协议,至少保证厂商卖给你的设备在5年或10年以内有备件可以更换。同时,我们企业自身也要有一定的备件库存,如果我们的服务厂商在本地有办事处或服务点,那就更好了。
|结语
张应春老师认为:“当前形势下,企业出海既有机遇,也有挑战。不过,是机遇还是挑战,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是否做好了充分的准备。”常言道:“知己知彼,方能百战百胜。”所以,张应春老师就想着,把这么多年对制造型出海企业的观察,以及到海外实地走访的一些情况,跟大家做一个沟通和交流,希望对大家做未来的战略规划,以及出海的前期准备工作有所帮助。当然,张应春老师也表示,他非常欢迎大家在线下能够跟他进行实际的沟通和交流。